过去数年,欧洲钢铁业在需求、成本和投资3个方面同时承压,行业运行指标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下。其在相关文件中坦言,欧盟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已跌至约67%,远低于被认为“健康”的80%水平;自2007年以来,欧盟累计关闭约6500万吨产能,钢厂停产、裁员频发,2024年更是出现了10余年来的最大经营亏损。
在需求侧,传统支柱行业持续低迷。近年来,欧洲经济复苏乏力,钢铁下游的传统支柱行业普遍处于低速区间。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,虽然车型结构发生变化,但并未带来钢材消费增量;建筑和机械制造业受高利率、财政约束与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,需求持续萎缩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欧盟表观钢材消费量已连续3年下滑。对欧盟而言,这不仅是周期性低谷,还是需求结构老化与绿色转型错位的综合反映。
在成本侧,能源高位与产业承压。2021年—2023年的能源危机使欧洲工业能耗成本显著攀升,回落后仍远高于危机前水平。欧盟工业电价从2020年的132欧元/兆瓦时(1欧元约合1.157美元)升至2022年下半年的238欧元/兆瓦时,2023年上半年一度达241欧元/兆瓦时,至2024年上半年回落至197欧元/兆瓦时;工业用气价格则在2021年—2023年翻倍,中大型企业分别达到76欧元/兆瓦时、87欧元/兆瓦时的峰值。
尽管批发价自2022年底明显回落,但零售端传导滞后,加之欧盟对进口化石能源高度依赖,2023年工业电、气价仍明显高于主要贸易伙伴,普遍存在2~4倍价差,对该地区能源密集型行业竞争力提升持续形成压力。
在成本结构中,欧盟能源支出占比显著增加。近年来看,欧盟一般制造业能源支出占比为1%~3%,而钢铁、水泥、玻璃、化工等行业能源支出可达5%~10%,部分电密集型行业更高。高企的能源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、推迟绿色投资,削弱了欧盟工业的资本支撑力。2023年,欧盟化石能源进口账单仍达4270亿欧元(约占该地区GDP的2.5%,较2014年—2020年均值高45%),进一步凸显了其结构性成本劣势。
|